• 旅院融校园
  • 校园邮箱
  • 书记校长邮箱

文化长廊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旅院特质·塞罕坝精神

发布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 发布者: 来源:

五十余载峥嵘岁月,三代塞罕坝人在高寒荒凉的塞罕坝上,用忘我的奋斗与坚守,一代接着一代干,献了青春献子孙,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从“一棵松”到“一片林”,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2017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0年的热河农林专科学校,这所学校的历届毕业生既是建设塞罕坝林场的贡献者,又是弘扬塞罕坝精神的践行者。追寻塞罕坝创业者的闪光足迹,传承塞罕坝精神的红色血脉,培养具有塞罕坝精神特质的旅院人,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延伸阅读:

一群人,人间奇迹塞罕坝

地理环境

“塞罕坝”是蒙古语与汉语的混合用语,“塞罕”是蒙古语“美丽”,“坝”是汉语“高岭”,“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广义包括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红山军马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分属不同行政系统。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跨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处于阴山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燕山山脉西北端汇合处,主要是高原台地。

19935月,塞罕坝森林公园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御道口草原风景区被评为国家风景区。2002年,塞罕坝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5年,御道口草原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75月,塞罕坝自然保护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12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历史沿革

塞罕坝历史悠久,早在距今一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是红山文化时期;《史记》记载在殷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时期,此处为燕国领地;秦统一后,此属渔阳郡;汉三国时,这里为鲜卑属地;唐朝时属河北道的松谟都督府,是契丹属地;宋元明清,塞罕坝地区是人迹罕至的“千里松林”,曾作为狩猎放牧之地。

历史上的塞罕坝地区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上保持着原始状态。

清朝入关后,康熙时期清政府面临着来自北方威胁,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塞罕坝受到皇家关注,成为清政府皇家园林核心组成部分——木兰围场。清政府对木兰围场有着严格管理,木兰围场外围竖有木栏,俗称“柳条边”,附近八旗卡伦(卡伦制度是清朝一项重要制度,卡伦,蒙语意为哨所或岗哨,其功能主要为边防哨所)及蒙古人民平时不得入内,用以保障野生动植物生息繁衍。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塞罕坝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

抗日战争时期,塞罕坝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已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塞罕坝地区开始建立国营林场负责荒山、荒地植树造林工作。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现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塞罕坝定名。从1962年到1982年,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19935月,原林业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河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0075月,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

景区景点

塞罕坝属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主要景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泰丰湖、月亮湖、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北邻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距承德市区240千米,距北京460千米。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4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森林公园,有“中国绿色明珠”和“华北绿宝石”之称。地处坝上高原,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宝地。全园规划6大景区,104个景点,主要景点有:康熙点将台、泰丰湖、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神龙潭、木兰秋狝文化园和十里画廊等。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属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为“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地跨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处于阴山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燕山山脉西北端汇合处。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有7.1万公顷风景林,以及辽阔的草原。公园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及坝上山地。坝上东部为草甸,边缘部分向下切割为深谷;西部为波状起伏的沙丘,地势开阔。园内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山峰十余座,峰、峦、谷、坡、岗、岭、崖、壁,多姿多彩,各有千秋。

(一)七星湖

七星湖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新开发的重点旅游景点,位于塞罕坝林场以北三千米处,环抱于青山、绿树和碧水之中。原是七个小湖,远远望去,有如天上北斗七星降落人间,七星湖因此而得名。

(二)康熙点将台

康熙点将台,又名亮兵台。位于塞罕坝森林公园阴河景区,为一孤立巨岩,形如卧虎,顶部是狭长平台,周围地势平坦开阔。传说康熙大帝在乌兰布通之战胜利结束后,曾登临此台检阅得胜凯旋的清军将士,因此得名点将台。

(三)塞北佛石庙

塞北佛石庙坐落于北曼甸管理区石庙子景区,周围是万顷林海。石庙由13块削磨见方的石头砌成,坐北朝南,庙顶由一块石头凿成瓦状模样,小巧古朴,别具一格。

(四)泰丰湖

泰丰湖水面面积300亩,水面平静如镜,清澈见底,又名为如意湖,或名泰逢湖。这里的北边就是当年康熙平定葛尔丹叛乱的十二座联营。影视剧《新月格格》曾在此拍摄外景。

(五)塞罕塔

塞罕塔位于海拔1800米的东坝梁顶,建于19927月,占地30亩,塔高25米,火箭式塔体直插云天。游客扶梯登塔,螺旋而上,塔上放眼,山峦起伏,林海无边。塞罕塔,塔座高4米,塔身高42.8米,跨度21米,七层八角,仿古建筑。塔内设步行梯和电梯,能同时容纳100人参观游览。

(六)滦河源头

“滦河源头”又叫界河,是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河,此河名“吐力根河”,是蒙语,意为弯曲狭窄。引滦入津工程完工后,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女士曾到此考察,把界河当成滦河发源的主要河流之一,因此得名“滦河源头”。

(七)金莲映日

原为康乾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四景,在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景已消失。塞罕坝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金莲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金莲映日奇观得以重现。园中有特色的甬道、长廊、凉亭,吐力根河、古树、白桦林、情人谷,水车、风车等景点。

(八)月亮湖

月亮湖景区总面积10平方千米,湖水犹如镶嵌在草原中的月亮,故名月亮湖,蒙语名为沙拉诺尔湖,在蒙古族人们心中,太阳和月亮被尊为“神”。月亮湖是一个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湖,集森林、草原湖泊为一体。月亮湖湖面6000多平方米,水深6米,这个湖北面是整齐翠绿的人工林,西、南两面是御道口牧场。

二、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

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坝上地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一个分区,总面积1000平方千米,海拔1230~1820米。

御道口牧场草原森林风景区内有原始草原70万亩,湿地20万亩,天然淡水湖21个,泉水47处(多为矿泉),河流13条,是滦河发源地之一。该景区与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遥相辉映,成为京承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景区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康熙练兵台、御泉、卧牛盘、天梯梁、古御道等历史遗迹,蕴含着丰富的清代文化内涵。有神仙洞、桃山湖、百花坡,大峡、龟山等自然景点。

三、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最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部余脉和燕山山脉北端汇合结节处——塞罕坝东段,总面积7970公顷,是一个以保护塞罕坝曼甸山地草甸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多样性和滦河、西辽河河源湿地景观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

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蒙古高原南缘,地形平坦、开阔,地貌是以高原台地为主。波状起伏、坡度和缓。区内土壤以山地草甸土和山地黑土为主。保护区所在区域属中温型大陆季风气候,春季短暂多风,夏季凉爽,秋霜来临早,冬季寒冷而漫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仅70~80天。保护区东段台缘湖泊型湿地遍布,是迁徙性珍禽的憩栖生境,同时对滦河、西辽河众多支流具有重要水源涵养保护功能和水文生态监测价值。

四、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

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源头草原、林地、河流、湖泊和沼泽型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级珍稀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以草原、湖泊、沙地、湿地、林地为主,以林木花卉、野生动物为辅。

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处于燕山北地、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繁茂,水源丰富,是滦河一级支流吐力根河、西拉木伦河二级支流乌兰公河的源头区级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天然生态屏障,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和驿站,是大量珍稀物种的重要繁殖区,更是环境演变的敏感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对保护区级周边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水源供给、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和植被恢复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五、木兰秋狝

清康熙皇帝借“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

据历史记载,木兰围场作为塞外的皇家猎苑,“木兰秋狝”活动盛行清康熙和嘉庆年间。自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在塞罕坝留下了亮兵台、将军泡子、十二座联营、塞北佛石庙、乾隆殪虎洞、翠花宫、扣垦坟等历史遗迹。“木兰秋狝”活动期间,每年约有数万蒙古贵族和皇家贵族,一段时期内捕杀大量野生动物对塞罕坝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

使命精神

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刘琨总结塞罕坝精神:“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于20106月在塞罕坝调研后提出新塞罕坝精神:“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20218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总书记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她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过去的原始森林已变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化为茫茫荒原。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1961年,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并选址塞罕坝。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

(一)六女上坝

1964年,陈彦娴20岁,正在承德市二中读高中。受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典型邢燕子和侯隽的事迹感召,陈彦娴和同宿舍的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几个好姐妹也萌发了响应党的号召下乡锻炼的念头。他们毅然来到塞罕坝植树造林。

六个女孩上坝后,全部被分到千层板林场,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原本在我们的设想中,上坝后就可以开上拖拉机或其他机器,神气地进行机械化造林工作了。”陈彦娴没有想到,她们的第一个工作是在苗圃倒大粪。六个女孩不仅要忍耐难闻的气味,还必须跟上大家的节奏,流水作业,转着圈儿地倒,不停走动。一天下来,六个人都累得腰酸腿痛。一些老工人笑着说,这几个女孩刚从学校过来,这些重活根本就干不了。六个女孩不服气,大家商量后决定:别人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不信干不好!此后,不管条件如何恶劣,她们几个始终没有抱怨过什么,坚持努力地克服困难,做到干啥也不比别人差。

“坝上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房屋不够住,就住仓库、马棚、窝棚、干打垒和泥草房。最难熬的是冬季,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嗷嗷叫的白毛风一刮,对面不见人,呼吸都困难。每走一步就要使出全身力气,羊皮袄穿在身上都给冻透了。”六个女孩与男人一样,参与了上山伐树工作。她们在没过膝盖的大雪中伐树,再拿绳子捆好,用肩膀拉着从山上向下滑。在凛冽的“白毛风”中,她们的脸、耳朵都冻得起了泡。“在那种情况下,越是站着越冷,所以大家只能干活,比着干,看谁干得好、干得多。”陈彦娴说,经过上山伐树那一个多月的磨炼,上至林场领导、下到普通职工,都对她们刮目相看,开始佩服这几个来自城市的女孩。

上坝后第一个春节放假后,她们第一次回家。回家前,大家都穿上在塞罕坝要穿的“毡疙瘩”和厚厚的棉袄,戴上厚厚的皮帽子,一路奔波回到承德。“下车的时候,人们还以为是‘外星人’来了,但我们却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们已经是塞罕坝人了!”

(二)林场“螺丝钉”赵振宇

赵振宇是首批上坝的塞罕坝创业者之一。从施工员、护林员到营林区主任,从分场场长、纤维板厂厂长到总场副场长,他在坝上一干就是近40年。

尽管是承德本地人,但当时的塞罕坝对赵振宇来说,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上坝的第一印象是满目荒凉,既没树,也没人。”赵振宇回忆道。

“天当房,地当床,草滩窝子做工房。”那时候,最初的建设者们并无固定住所,赵振宇他们住在自己动手搭建的牛顶架窝棚、马架子里,有的人甚至在沼泽地挖草坯盖“干打垒”,或随山就势挖地窨子住。

“冬天是最难熬的。”赵振宇回忆说,冰天雪地的严冬里,滴水成冰,寒风刺骨,每天巡山几十公里,晚上归来棉衣变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晚上睡觉还要带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褥子、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

刚上坝时,20岁出头的承德农专应届毕业生赵振宇浑身都是劲儿。他没有在意“专业对口”,几乎干遍了林场的各个工种——种树、采伐、种地、打铁、盖房、育苗……用他的话说,自己“就是林场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往哪里拧、往哪里钻。”

1965年冬季的一天,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给每个分场分了两头牛。赵振宇从塞罕坝所属的第三乡林场赶到总场去领牛。去的时候,他搭了前往总场的货车。可回的时候,因为要牵牛,他只能步行返场。没想到,他刚一上路就下起了雪,而且雪越下越大。

“不能停,也不敢停,只能把雪扒开往前走。”赵振宇手脚并用、挣扎前行了近22个小时,却始终没有放开手里牵牛的绳子,“牛可是栽树前犁地的好帮手啊,分场的大家都盼着它呢。”等他回到所属的第三乡林场时,已经成了一个雪人。

“那个年代的人,都有股不怕艰苦的劲头,思想非常单纯,不想个人得失,只想把党交给的工作做好。”赵振宇深情地说。

由于环境恶劣,加上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造林经验,在建场的最初两年,塞罕坝造林成活率不到8%

“什么地方都能种起树来,就看想不想办法。”如今,说起自己的造林经验,赵振宇认为态度和决心最重要,其次是科学的方法。赵振宇在塞罕坝第三乡林场工作时,当地很多沙坡都是流沙,每次看到沙子往下流到坡底的河里,他总忍不住要琢磨:怎么才能在流沙上种起树来?

自从惦记上这个问题,每见到一种树,他都会仔细观察树的根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赵振宇发现了根系动辄十几、二十几米长的黄柳。经过仔细思考,赵振宇将沙坡横向挖沟,再把黄柳一道道埋进去。“流沙果然固定住了,再种松树也能活了。”

在外调苗木不能够完全适应坝上气候条件的情况下,赵振宇和他的同事们一道自己育苗,林造到哪里,苗圃就建在哪里。塞罕坝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育苗造林的技术,至今在业界依然领先。

从入场到退休,因为工作地点的变动,赵振宇先后搬过11次家。他的妻子也是第一批来到林场工作的大学生,平日工作也很忙,夫妻俩平日根本顾不上家,四个孩子都是委托附近的老乡照看大的。

“一次老乡出去串门,用绳子把我们大儿子拴在了窗框上。没想到,孩子玩着玩着便把绳子缠到了脖子上,等被人发现时,孩子的脸都变青了,差点儿被勒死。”讲到这件往事,老人潸然泪下。

拭去泪水,赵振宇说,“塞罕坝几代人把个人理想与林业事业、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连在一起,他们有的牺牲在荒原,有的落下终身残疾。和他们比,我们没什么可埋怨的。”

(三)承德农业专科学校应届毕业生上坝

1962912日,承德农业专科学校53名不同专业毕业生,挤在开往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敞篷卡车上,他们先从承德市到达围场县城,再经过两天路途颠簸前往林场,当敞篷卡车驶上塞罕坝,疲惫的他们心情异常兴奋,913日天黑时分,他们到达满目荒芜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恰好是中秋节,林场给每个毕业生发了两个卷心菜馅的全麸面包子,然后全体人员便在总场的小礼堂地上铺上一些草,住了一宿,第二天卡车又将他们送到三道河口林场参加收秋劳动。

从此,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四)电影《那时风华》

《那时风华》是由李三林执导,田运章等编剧,程琤、刘思博、肖雨雨领衔主演,图门巴雅尔、秦朗、姚娆、刘家良联合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以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感人事迹为基础创作,讲述了以郑百团、唐学燕、苏铁为首的年轻人,内心怀揣着“沙漠变绿洲、保卫北京城”的伟大理想走上塞罕坝,在那里无怨无悔奉献青春挥洒热血的故事。

该片于2019121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那时风华》制作历时2年多,

影片通过艺术创作,展现火热的时代、动人的故事和不朽的精神,让塞罕坝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