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职业学院2023年6月份政治理论学习安排

时间:2023-06-06  点击数:

一、学习内容

1.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2.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3.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

4.中国共产党承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议

5.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纪实

6.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

二、学习形式

(一)以集体学习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精读文件、专题讨论、观看视频、辅导讲座、专题报告、经验交流、调研考察等方式进行,也可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学习形式。

(二)积极开展自学。倡导教职工开展自学读书活动,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活起来。积极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形式,调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其他形式。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报告会、讲座、论坛、读书会、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生动多样、富有特色的理论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学习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学习要求

各处室、系(二级学院)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确保学习实效,做好个人学习笔记等相关资料的留存,以备检查。

温馨提示:我校网站“党群工作”栏目下设有“政治理论学习”板块,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资料。详见网址:https://www.hbly.edu.cn/dqgz/zzllxx.htm。

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习近平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习近平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习近平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习近平最后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来源:人民网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北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京津冀三地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党的十九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效,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让我们既倍感振奋,更觉责任重大。”北京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表示,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进一步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服务支持在京央企总部等疏解项目向雄安新区转移。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持续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巩固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疏解成果;严格执行、动态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进一步从源头上严控北京非首都功能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增强向外疏解的内生动力。”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用力破除制约承接疏解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做好全域对接、全面承接,抓好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渤海新区等重点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承接疏解步伐。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要充分发挥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公共法律服务等作用,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用法治化手段推动、助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河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冯韶慧说。

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北京始终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以落实好京冀两省市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为牵引,加快实施‘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事项,助力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样板。在深入推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方面,北京保持每年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说,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翼’要协同发力”的重要指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处理好同雄安新区、同中心城区、同周边地区的关系。

当前,京冀两地正在推进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秘书长李伟表示,北京正积极推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向北三县延伸布局,加快轨道交通平谷线、厂通路等项目建设,办好通州区与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继续加大力度带动周边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三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软实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狠抓落实,切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武清区委书记刘惠说,武清区接壤京冀,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携手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协同向要素市场、区域市场一体化延伸,24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河北廊坊市香河县紧邻北京通州区,近年来抓住北京“新两翼”建设机遇,主动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我们要持续放大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周边的区位优势,深化与通州区的战略协作,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时积极培育区域服务功能,完善对城市副中心发展的支撑保障,有效带动本地高质量发展。”香河县委书记梁宝杰表示。

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和全面创新改革,吸引和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我们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院长卜爱民说,下一步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多措并举聚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总部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裁李春雷表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石药集团将继续坚持“创新+国际化”的双轮驱动战略,加大科研投入,加速创新落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表示,天津要加强与河北的规划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协同谋划产业发展布局,全面完善区域协同产业链,共同建设重点产业链生态体系,一体化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化京津冀卫生健康协作。”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表示,要进一步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医院项目竣工交付,签订办医支持合作协议,组织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医疗卫生合作成效评估,支持医疗公共服务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布局,探索建立京津冀一体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近年来,天津发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优势,打造了河北省雄安新区、承德、威县青龙三大板块5所职业院校分校,共同高水平建成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构建起适应京津冀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组群。”天津市教委职业教育处处长李力说,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河北省特别是雄安新区当前紧缺、急需专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共同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3月底,天津市试点公安服务“一窗通办”,140项业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深入基层派出所调研改革落实情况,帮助解决难点堵点。”东丽区副区长、公安东丽分局局长李健表示,当前要把公安服务“一窗通办”改革落实好,有效提升京津冀地区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效率。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河北已在廊坊、秦皇岛等地加快布局医疗、养老等健康产业。河北省卫健委副主任高丽君介绍,接下来还将加快同京津的医疗深度合作,通过整体托管、合作建院、专科共建、科室合作等模式开展医联体建设,吸引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紧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与京津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搭建新的承接平台,让群众享受更多协同发展的红利。”河北省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表示。

塞罕坝地处北方防沙带的重要位置,是京津防沙和保水源的关键区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切实把半个多世纪接续奋斗的绿色成果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当前正是塞罕坝的造林季节,今年林场计划培育异龄复层混交林2.3万亩,形成更加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宋仁堂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优化工作机制,加密路网建设,强化运输协同,把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省的主要发力点。

河北省黄骅市委书记董鸣镝表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黄骅市将把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把黄骅港打造成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近日全面启动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唱好京津‘双城记’指明了方向。”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浩说,科技城已累计入驻经营主体107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八成,“我们将深度融合北京中关村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打造京津协作的高水平产业链体系。”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介绍,将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支持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共同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引导北京企业在津冀布局,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河北省张家口市近年来累计承接5000万元以上京津产业疏解转移项目235个。“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持续放大冬奥效应,抓住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城市建设等机遇,打造联通北京的经济廊道,不断提升京张产业对接和创新协作水平。”张家口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白晶说。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在产业协同、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交通一体化等层面深化合作,助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共同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北京市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表示。

切实抓好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北京、天津、河北3省市党委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5月13日上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要求,深刻领会和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要求,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的组织领导。坚持以首善标准抓好主题教育,确保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见实效,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不断完善与天津、河北分领域、分层次协同机制,研究推进跨区域重大项目和政策事项。

天津市委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进一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坚定扛起政治责任、主体责任。“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紧密结合起来,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天津市北辰区委书记倪斌说,要深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实地问需,破解发展难题,为企业排忧解难。

河北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分批开展,带动全省党员干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才说:“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打造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发展协同体,着力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闲首选目的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文旅力量。”(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

全体会议决议


2023年5月24日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5月23日至24日在石家庄召开。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省委委员72名,候补省委委员13名。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我省党的二十大代表和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列席会议。邀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央第二指导组负责同志,党外副省级领导干部和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同志列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倪岳峰代表省委常委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决定》《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定》。倪岳峰就两个《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了思想行动,形成了高度共识。一致认为,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第10次视察河北,这是河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让7400多万燕赵儿女感到无限温暖、无比振奋、无上荣光,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信心满怀。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河北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事关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饱含着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邃思考,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考量,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系统谋划,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强大政治引领和科学行动指南。全省上下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以崭新的姿态和昂扬的斗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全会高度评价去年以来河北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一致认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奋发进取中开创未来,许多方面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可喜变化。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协同发展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增长动力持续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展现勃勃生机。一年来的不平凡历程充分表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只要领会透了、把握准了就不会走弯路,只要执行坚决、落实到位就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会强调,在新的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全会强调,深切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的深情厚望,汇聚起感恩奋进、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常怀感恩之心,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当好首都“护城河”。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更好地用以指导推动工作,努力做到学在深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起点,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工作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努力交出优异答卷。

全会强调,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加快打造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雄安新区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处理好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城市建设速度和人口聚集规模、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政府和市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自身发展、城市建设和周边乡村振兴等重大关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举全省之力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要全面抓好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严格实施规划,建设标杆工程,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全面把握集中承载地功能定位,继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扎实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项任务落实。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健全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全面巩固拓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果,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全面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全会强调,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要锚定目标,主动作为,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要切实发挥首都辐射带动效应,自觉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切实用好助力河北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切实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续抓好北方防沙带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切实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精准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会强调,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河北落地见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乘势而上、砥砺奋进,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营造有利于普遍技术进步的浓厚氛围,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做强新载体、打造策源地,发展新产业、形成增长极,培育新龙头、提升带动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搞好产业配套和服务保障,做实密切协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让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在河北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营造走在全国最前列的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打造全国对外开放高地。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以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全会强调,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推动思想大解放,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勇于改革创新,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谋划推进发展。推动能力大提升,加强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推动作风大转变,动态完善目标量化考核体系,持续推进精文减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敢担当、勇创新、善作为。推动工作大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责任要压实、措施要精准、执行要有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全会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讲团结,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学习贯彻走深走实,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担当作为,把肩负的责任扛起来,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强化为民造福,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举措,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强化末端落实,从每个人做起,从一件一件具体事干起,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强化廉洁奉公,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持续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全会号召,全省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纪实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穿越历史的烟云,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放眼新时代,亿万中华儿女吸吮着悠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赓续深入骨髓的精神血脉,激扬深厚蓬勃的中国力量,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昂首阔步。

高瞻远瞩,指引中华文化前进方向

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成为人们参观的必到之处。

展厅内,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中国奋斗发展的辉煌成就交相辉映,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长卷。

2012年11月,正是在《复兴之路》展厅里,习近平总书记抚今追昔,饱含深情提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0年后,在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的序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阐释“中国梦”的历史脉络,强调“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望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如何赓续千年文脉,弘扬中华文明,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怀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前进方向。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定位,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河南安阳殷墟;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带着这种深厚的“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信和战略清醒,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洞悉文化的重要作用,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通过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质和独特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标定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揭示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开辟守正创新、固本开新的文化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何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如何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融汇古今,联通中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营造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继往开来的大格局大气象。

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澎湃激荡。

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

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子故里,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岳麓书院,凝望“实事求是”匾额,指出“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三苏祠中,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身体力行,无不彰显出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思考,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深邃思想的源头活水。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在2022年10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只有植根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两个结合”的提出,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之“根”,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根基、文化根基,不断赋予其崭新的生命活力。

思想之意义,正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史鉴今资政治国,将中华文化的智慧融会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展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胸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蕴含“自强日新”“道法自然”的智慧;统筹发展与安全,彰显“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精华养分,同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培根铸魂,为民族复兴凝聚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强国的事业,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引领?

复兴的征途,需要什么样的价值铸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2014年2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主题正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述和集中体现,维系着当代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这一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与师生一起座谈。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释。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微言大义,无不渗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吸收和运用:

“富强、民主”联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质朴理想;“爱国、敬业”汲取“丹心报国”“天道酬勤”的精神追求;


“诚信、友善”传承“仁义礼智信”的古代智慧;

…………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述,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深受鼓舞。

源头活水,润泽千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陕西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

在传承中实践,在升华中弘扬。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印发,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人民生活方方面面,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

固本开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北京中轴线,恢弘大气,贯通南北,正是连通古今的“文化之脊”——

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工”字形建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观如“凌空藏宝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硕大篆书“史”字悬于其上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座北京文化新地标比邻左右、呈鼎足之势。

一路向北,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新时代国家文化殿堂相继落成,成为展现大国风采的崭新标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习近平总书记有力的话语直抵人心,穿越时空,启迪未来。

滔滔黄河,万古奔流。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运城博物馆。在这里,他又一次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身体力行探寻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之道。

2021年3月24日下午,正在福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沸腾了。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言者恳挚,听者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同这片古老街巷之间,有着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守护情缘。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活化石”,见证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

20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故居即将“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从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考验的是历史远见。

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

来到甘肃嘉峪关关城,“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在陕西秦岭,“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生态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评价;

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强调“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彰显着始终如一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胡同、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旁的雨儿胡同,先后走进29号、30号大杂院。总书记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老城要发展,居民生活亟待改善。如何既满足老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胡同,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总书记的文化情怀,隽永绵长。

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理念要求,让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图景变为现实。

今天,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八廓街见证西藏翻天覆地历史巨变,“世遗之城”泉州讲述包容与开放的动人故事……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指引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蓬勃生机活力。

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彰显时代精神、升腾中国气象。

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新局面,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老区发展的活力源泉,到博物馆文创频上热搜、民俗文化游不断升温,国宝、文物、非遗走进国人生活,新的文化自觉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全社会提供丰沛历史文化滋养。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澎湃,文明古国阔步迈向文化强国。

2014年10月15日,指引中国文艺前进方向的座谈会,时隔72年再次召开。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潜心创作深耕不辍,使文艺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有文化传统血脉。中国文艺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世间》、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豫剧《焦裕禄》……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层出不穷,唱响时代主旋律。

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作品不断涌现,提振民族精气神。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记挂在心。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他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和推动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铺展开来。

文化惠民工程暖民心,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文化馆3503个,博物馆6565家。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旅游演艺、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历史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1年的4111个,人们在旅游中感悟文化味道、增强文化自信。

数字化赋能,演绎文化生活新精彩。2022年全年我国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教育活动4万余场,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云阅读”“云视听”“云赏乐”“云旅游”“云演出”……“数字+文化”带来新体验、催生新业态。

放眼神州,新时代的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派“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博大气象。

胸怀天下,铺就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灞河之滨、长安塔下,千年古都迎来一场历史与未来交融的盛会——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百花齐放,礼乐和鸣,中亚各国元首在唐风古韵中,感受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说。

千载流泽生生不息,丝路精神薪火相传。

“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2013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这一植根于历史厚土的中国智慧,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也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共同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

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怀抱吸纳不同文明的广博视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在莫斯科向世界阐发了“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一年后,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

“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1000多名与会代表发表的成果文件,彰显各方对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的广泛共识。

2019年11月,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雅典卫城博物馆,“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他的目光。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点头表示赞同。

“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和谐万邦’的理念。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习近平总书记说。

谈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当年出席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帕夫洛普洛斯由衷感慨,“这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

栩栩如生的彩塑,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依然焕发着令人神往的传奇之美,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掷地有声的话语,向世人传递出宏阔高远的文明观。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是理念,更是行动。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

在墨西哥漫步于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领略古老文明间的奇妙“相遇”;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以茶和酒作喻阐述东西方文明异同;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忆及文明交往的源远流长;在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畅叙文明互鉴的悠久渊源;在斐济穿上“布拉衫”,倾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在沙特阿拉伯“四方宫”,与当地群众共同起舞……

一场场“文化外交”,展现出中国对其他文明的尊重欣赏。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为建设美好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力量。

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渴望读懂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令人钦佩。”多次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发展有着深刻观察。

历史定格下这一意味深长的瞬间——

2023年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千年古琴奏响《高山流水》,两国元首一起欣赏。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强调“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两天里,我们的交流友好深入,使我进一步领略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了对现代中国治国理政理念的了解。”马克龙说。

深厚的文明底蕴,积淀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智慧,涵养了“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绘就古老大国走向复兴的雄浑底色,也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中共二十大召开前不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英文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世界瞩目。翻开书页,镌刻在五千多年华夏文明基因里的天下情怀,在新时代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今年初,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多个阿拉伯国家陆续播出,中国人民战贫脱贫的顽强意志和生存智慧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广泛共鸣。

从影视作品和经典著作互播互译到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到共赴星辰大海的发展合作,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理念与智慧,正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深刻启迪。

“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迈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文明观,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赋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中华文化蕴含的“天下观”崭新内涵,为时代发展提供正确指引,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顺大势,担大义,行大道,谋大同。新时代中国,不断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绘人类文明壮丽画卷!来源:新华社

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由之路。技能型职业人才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责,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是实现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重大现代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好人才之基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2022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所致的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并释放出“中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和支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坚持党的领导,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我国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同时积极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制造业发展新动能铸造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组织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发挥居中统筹作用,根据制造业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求,鼓励学校发展先进制造业所急需的新兴专业,为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及时且持续地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化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我国职业教育注重发挥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利用市场需求引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促进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契合。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产教研融合发展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坚持教育、产业和科研的有机结合,面向制造业发展和区域发展需求,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职业教育中教学、科研同产业发展的联动。对于制造业发展需求,我国职业教育不仅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并且建立完善紧密对接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院校科研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和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业的紧缺学科专业。在区域发展需求方面,我国职业教育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资源教育区域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制造业集聚区集中。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直接对接制造业集聚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度和贡献度,为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高效、循环、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职业教育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应继续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领的实施原则,深化产、教、研相融合的职业教育实施路径,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注入更强劲职教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坚实基础。来源:光明日报



 2023©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现代农业与园林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河北省承德市高校园区   邮政编码:0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