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院融校园
  • 校园邮箱
  • 书记校长邮箱

文化长廊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家战略·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 发布者: 来源:

2014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十年来,三地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纾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作为京津冀地区唯-一所以“旅游”命名的高职院校,坚持“立足承德、服务京津冀”的办学定位,旨在为京津冀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千年大计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伸阅读:


一地域,协同发展京津冀

地理概况

京津冀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更囊括了河北省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和河南省的安阳。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河北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更使保定市下辖的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备受瞩目。

京津冀地区古为幽燕、燕赵,历元明清三朝八百余年本为一家,元属中书省、明为北直隶、清为直隶省。民国初北京为京兆,天津属直隶省。民国定都南京后,北京改为北平,与天津同属河北省。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京津冀位于东北亚中国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

20174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涉及保定市下辖的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

2023220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消息显示,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其中,北京、河北跨越4万亿元量级,均为4.2万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0倍和1.7倍;天津1.6万亿元,是2013年的1.6倍。

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卡(简称“互通卡”)是指依照交通运输部互联互通标准要求,在京津冀交通领域互联互通使用,且卡面标有“交通联合”标识的IC卡。

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933公里,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

政策指引

(一)战略定位

习近平: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2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20154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实质发展期,河北各地开始积极承接北京外迁产业。

会议要求,要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形成新增长极;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脉”,轨道“一小时交通圈”经过5年发展,已初步成形。据北京铁路局统计,“轨道上的京津冀”红利5年来已惠及12亿多人次、近6万家企业、200多个县市地区。

围绕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先行,北京铁路局5年来推行了三项举措:一是增加开行环形列车。大环行列车单程运行最长距离达2898公里;二是开行10对潮汐通勤动车,满足了潮汐通勤客流需求;三是开行县域和区域旅游列车,加强了县城与首都北京、天津的联系。

5年来,随着铁路网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北京铁路局客运能力不断加强。截至2017年,每日图定始发终到旅客列车615.5对,较2013年增加118.5对,增幅达23.8%。旅客发送量从2013年的2.4亿人次,攀升至2016年的2.9亿人次,5年来累计发送旅客高达12.55亿人次。

助力京津冀打造物流枢纽。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交通物流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5年来,北京铁路局先后开行了京津冀货物快运列车、特快、快速和电商班列。通过打造现代物流基地,提升改造集装化设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运力支撑和物流保障。已建成开通货物快运作业站76个,办理站185个,无轨站35个,覆盖京津冀区域内200多个县市地区。客户累计达到近6万家,发送货物366.34万吨。

进一步完善京津冀轨道路网。5年来,京津冀建成了京沪高铁至天津西站北联络线、京津城际延伸线天津至于家堡站、津保铁路、张唐铁路、天津集装箱中心站等12项重要工程。预计2017年还将完成石济客专等4项工程。在建的京张高铁、崇礼铁路、京雄铁路、京沈客专以及京唐、京滨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也将加快在京津冀地区形成放射状轨道网络。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162月印发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对于打破三省市“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进一步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以规划为指导,审议通过了各自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二)发展模式

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全方位对接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有序转移、共享聚集,推动部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合作。与河北共同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区域交通体系,推进交通互联互通,疏解过境交通;建设好北京新机场,打造区域世界级机场群;深化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区域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产业协作和转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与天津、河北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严控人口规模和城镇开发强度,防止城镇贴边连片发展。

地区介绍

保定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部,由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组成。其是首个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成立的国家级新区,于201741日正式成立。

雄安新区定位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等。

雄安新区规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保定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保定境内的安新县,是国家重点旅游区和开放区,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水域辽阔,烟波浩淼,势连天际,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被39个村落、3700条沟壕、12万亩芦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143个淀泊。

白洋淀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淀区的西部、南部就有人类活动生存。春秋、战国时期,淀区分属于燕、赵统辖,以易水长城为界,南葛城属赵、北浑泥城归燕,故今日淀区有“燕南赵北”之说。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御辽。元代大儒刘因任教于淀区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淀区端村、圈头、赵北口、郭里口兴建行宫,先后40次来淀区游览围猎。

白洋淀游区分六大景区,即鸳鸯岛民俗文化景区、荷花观赏景区、生态游乐景区、休闲娱乐景区、码头观光景区、民俗村观光景区。每个景区各具特色。

保定野三坡

野三坡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境内,太行山与燕山两大山脉交汇处,截至20234月,总面积498.5平方公里,享有“世外桃源”之称。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

野三坡风景名胜区共有种子植物92713种,蕨类植物1565种,药用植物更多达200余种,与植物相伴栖息的野生脊椎动物达184种,堪称“天然植物园”和“野生动物王国”。野三坡地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造就了野三坡内容丰富、类型齐全、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野三坡享有“疆域咽喉”之称,明、清代均有重兵把守。同时30余处摩崖石刻被誉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历史文化长廊。

野三坡风景名胜区是革命老区,聂荣臻、萧克、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三坡人民同八路军一道抗击日寇,涌现出了许多像三坡女儿杨怀英一样的民族英雄,红色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在这里诞生。

秦皇岛山海关

万里长城-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大街1号,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遂成为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牌匾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有长寿山景区、鳄鱼湖、角山长城、老龙头、孟姜女庙、孟姜女苑等景区。最佳旅游时间为4月至10月。

19613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12月,包括万里长城-山海关在内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沧州铁狮子

沧州铁狮子,又被称作“镇海吼”,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关于其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时,为镇沧州城而铸造;另一说则认为铁狮位于沧州开元寺前,腹内有经文且背负莲花宝座,故应为文殊菩萨的坐骑;还有人根据铁狮的别名“镇海吼”,推测是当地居民为镇海啸而建造的异兽。

沧州铁狮子与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铜菩萨像,并称为“河北三宝”。也有华北四宝之说,指的是:“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沧州的别称“狮城”,也由之而来。

据《沧县志》记载:铁狮,在旧州城内开元寺前。高一丈七尺,长一丈六尺。背负巨盆,头顶及项上各有“狮子王”3字,右项及牙边皆有“大周广顺三年铸”7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5字。腹内、牙内外字迹甚多,然湮灭不全。后有识者谓是《金刚经》文。头内有窦田、郭宝玉字,曾见拓本,意系冶者姓名,字体为古隶。相传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铸此,以镇州城。

邯郸丛台

相传丛台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

闻名遐迩的武灵丛台,历代文人骚客题诗赋咏,尽情抒怀。17509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过邯郸登丛台写道"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1961年秋,郭沫若先生游丛台时,挥笔写下了"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的诗句。这块诗碑就镶嵌在南门高阶的迎壁上。北门高阶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笔诗碑。在丛台的第二层台面上,还建有纪念赵武灵王的武灵馆和小巧玲珑的回澜亭,周围还分立和台墙镶嵌有众多的碑碣。其中,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与举人李世昌的兰花石碣倍受游人赞扬。最高层的平台,称武灵台,距地面13.5米。明嘉庆13年(公元1534年)建据胜亭于其上,意为在防御上据此者胜。登上据胜亭,远眺太行山,近观邯郸市容,赵都风光尽收眼底。

邯郸广府古城

广府古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北45华里滏阳河畔的永年洼里。古城墙周长4.5公里,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湿地公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北方水乡风光秀美,太极文化源远流长。

古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有广府古城和弘济桥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武汝清故居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邢台古城

邢台古城,又名顺德府城,历史上位于今邢台市区,是邢台市城市原点,拥有3500年建城史,为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先后四次建国并作为商朝等五个朝代的国都长达数百年,自建城始就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世。

据《顺德府志》记载,邢台古城(顺德府城)内城最晚筑于汉代,唐宋时期的邢台城已成为州、郡、县的治所,城内富庶繁荣。元代忽必烈在此实行“邢州大治”,升邢台为顺德府,直接隶属中书省。在明代以前为一个方形城,到明清之际已经有了府城的级别,形成了内城和外城结合的空间布局,“石基高1丈,厚5尺,周长1320丈”,城垣之上共建有城门楼(东门称朝阳门,西门为阜安门,南门为通远门,北门曰拱辰门),奎星楼、箭楼、角楼27座,可以通行的瓮城门每门三重共12道。

邢台古城近代因遭人为严重破坏拆除,现如今古城原貌已基本荡然无存,但仍保存着基本完整的古城纵轴线,两旁部分建于明清时期的古街巷,成片的古街区仍然存在,古城街网依稀可见。这条南北轴线包括7道街:北长街、南长街、府前东街、府前南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通长3公里。

2016年,邢台市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计划,邢台古城部分建筑将被恢复重建。《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的发布,标志着邢台古城将迎来更科学系统的保护和复原。

石家庄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北部,是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截至2020年景区总面积39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辖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庄,1600户,6040口人。地区地处暖温带,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1947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进驻西柏坡。19485月,毛泽东 、周恩来 、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此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323日,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西柏坡的旅游景点有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石刻园、五位书记铜铸像等。


发展意义

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规模不断攀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提出“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2019年进一步强调“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京津冀三地按照要求认真落实,从各自为政、各管一摊到相互扶持、彼此协助,目前协同合作已形成普遍共识。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北京主动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北京“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城市副中心锚定“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规划落地全面提速、城市框架加快成型,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三地积极推动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开通运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京昆、京台、京秦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统筹加强。昔日生态环境曾是京津冀的民生之痛。这些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化协作,建立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津冀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产业转移对接频繁,产业合作更加紧密。北京中关村企业纷纷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来自京津的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河北。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为此,需要多措并举、协同联动。一要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织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京津冀三地之间的通达效率和便捷程度。二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合作广度和深度上唱好京津“双城记”,共同打造区域发展高地,引领带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三要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同国内外其他地区沟通对接合作,打造全国对外开放高地。四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京津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同河北共享,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使京津冀三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