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承德市召开全市教育工作大会,会议对近年来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与个人进行表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承德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高职教育特色与区域红色资源优势,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教育典型做法,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党建引领强基,筑牢育人“红色堡垒”。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将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育人队伍。创新构建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融合、主题党日与实践研修相融合、理论宣讲和教育教学相融合、发展党员与队伍建设相融合的党建与业务“四融合”模式,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连续三年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建成学校首批“样板党支部”。
红色基因铸魂,培育“塞罕坝精神特质”职业人。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深挖塞罕坝精神中蕴含的职业品质,开发实施“培育具有塞罕坝精神特质的职业人”16学时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培方案,典型经验被媒体多方报道,广受好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25年组织300名师生赴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实践教学,形成了生动而深刻的思政实践课品牌。“传承塞罕坝精神 熔铸职业品质,培育具有塞罕坝精神特质的职业人创新实践”荣获河北省第二十三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承德市思想宣传文化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
文化精品赋能,构建“沉浸式”思政育人空间。主持建设“思政通道”育人阵地,将思政元素与学校办学定位深度融合,打造学生触手可及的“行走思政课堂”。自建成以来,累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500余学时,接待省、市领导调研及校外社会各界人士参观2000余人次,开展专题讲解60余场,2024年成果获“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协同育人破界,打造“大思政课”标杆。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优势,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近年来,教师主持项目入选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项,获评承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学名师及团队1个;参与建设省级金课1门,助力学校打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示范课、典型案例及精品在线开放课20余门。创新构建思政教育与旅游教育协同育人“四个思政”模式,先后荣获“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承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课堂革命提质,教学科研屡获佳绩。坚持守正创新,以教学改革为抓手提升思政课吸引力与感染力,着力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与学习“获得感”。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省级赛事与评选中屡获佳绩,斩获河北省思政课优秀讲义课件一等奖1项,河北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2个教学案例入选“河北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优秀教学案例”,4门课程获评“河北省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品课”,累计获得其他省级奖励20余项;2021年成功获批“河北省职业教育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单位”。
学段衔接贯通,构建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2025年,牵头联合两所小学召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会”,共同签订《“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联盟”协同育人合作协议》,打破学段壁垒,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教育长效机制,为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获评“承德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过往工作的充分认可,又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与鞭策。站在新起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高举思想旗帜,以“走在前、出特色”为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名师、名课、名品”“三名工程”,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更强动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